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| 继续访问电脑版

[散文随笔] 绽放自豪光芒(《安心在文字中的日子》五十一)

[复制链接]
查看152 | 回复0 | 2023-2-1 16:31:46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一直以来,我珍惜工作的机会,选择与文字为伴,孜孜不倦的致力于讴歌小站和小站人,为山区铁路默默奉献,一生无憾。我昼夜不停地疯狂堆码文字,享受其中,丝毫不觉苦和累。

如今,临近耳顺之年的我还一直笔耕不缀,与山区铁路一起跋涉,带着虔诚还有激情。想来,这一辈子我是离不开键盘和文字了,喜欢这个工作,这也是一份把时代主旋律唱得更响的职业,用激情拥抱生活是我的天职。如今,我依然在路上,依然在心与文字一起舞蹈的漫漫征程中。

一说到文字,说到自己喜欢的小站和小站人,眼里总是绽放着自豪的光芒。

由于家境贫寒,作为长子,我早早地就担起了家庭的重担。1980年10月,高中未毕业的就顶替父亲参加工作了。那时候分到一线工区,我二话没说就去了,开始了养路工生涯。直到1983年工作表现出色,被段团委推荐到轨道车运输班成为了一名实习司机,才真正意义上开始了笔耕岁月。几十年的漫长岁月,送走了一个又一个春秋,那份对山区铁路事业的敬畏和挚爱,早已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
“笔耕很辛苦,再苦也值得。”工作至今43个年头,穿苗岭、越侗乡、到车间、走一线、宿小站,进工区、访小站人。哪里有“活鱼”,哪里就有我忙碌捕捉“鱼儿”的身影。在朋友眼里,我像火,全身心投入、付出,燃烧自己,照亮周围;在同事眼里,我像水,不避艰辛困苦,不怕回旋曲折。43年来,我执着耕耘,用铁的信念、铁的意志、铁的作风,始终保持全段上稿量第一的位置。

每天,我除了工作,就是抽时间采访、写稿,就是阅读铁路和地方报刊上的新闻,认真学习,悉心领悟,取长补短,写作水平不断提升。

在单位,大家都称我为“叶伯”“铁记者”。无论白天还是黑夜,无论到车间还是进工区,只要有时间,我都会积极投入采访一线。数十年笔耕岁月,热汗浇开新闻花,五大本采用稿件剪贴本,述说着那些走过的激情燃烧岁月。2013年,我撰写的《小站人,扛起责任与大爱》获贵州省第十一届“新长征”职工文艺创作文学作品类报告文学一等奖。

我的胞弟曾经写了一篇《家兄的大奖》的文章,其中有这样一段话:“读初中的时候,家兄就狂爱上了写日记。我现在能够坚持几年写下近300篇日志,无不受到家兄的影响。在这种独特的抒发与交流中,收获着沉淀的满足,理由的思考,感动的浸润,反思的回报。其中的乐趣,兄弟见面的时候,时不时不温不火地聊一下,互相认可这种低调而收敛的生活或生存方式。”

从小到大,在胞弟眼中,“家兄一直都是默默无闻的那位,不追求功名利禄,执著地笔耕几十年,这是一种何等的情怀。对家兄而言,每次的收获,既是一个阶段的肯定,也是一个新的起点。期待家兄的笔下写下更多更好自己生命中真正想表达的每一个句读。”

为做好宣传报道工作,我的足迹遍布段管内的山山水水。穿苗岭,越侗乡,不惧烈日晒、寒风咬,专注报道小站人春运、暑运、防洪、防断等季节性的感人故事;现场采访“兵头将尾”邰顺军、危石“克星”代利;寒冬腊月进班组、入看守点,报道小站人的坚守和无私奉献精神。为了多写稿,写好稿,常常坐在电脑桌上一干就是好几个小时。

1993年夏天,我陪同贵州经济报、贵州广播电台记者前往苗岭深处的党约隧道采访6位看守工。我们走了一个小时的线路,才来到危岩看守点上。通讯《六条汉子和一堆危岩》先后被贵州日报、羊城晚报、贵州广播电台等媒体采用。

2004年5月,玉屏至大龙间发生山体坍塌中断行车。我最先赶往现场,采访干部职工抗洪抢险情况。现场溜坍面积很大,处处泥泞,我冒着大雨,扛着摄像机,爬上山顶,拍摄抢险画面,忙碌10多个小时,又到参与抢险的解放军光缆部队驻地采访,新闻稿《众志成城保畅通》很快被贵州日报采用。

2010年10月,我调段党委办公室,负责对外宣传工作。外宣工作任务重,压力大。为了搞好外宣工作,我积极开动脑筋,紧扣国铁公司、集团公司、全段中心工作,策划选题,与铁路、地方新闻单位沟通联系,争取更多的关注和支持。这些年来,我的镜头跟随一线走,笔头围着小站人转。

每一次采访,总有一种责任心在驱使。和小站人朝夕相处,他们,是感动山区铁路、感动苗岭侗乡的铁路“守护神”。钢轨人生数十年,那山、那水、那小站、那群人,是我骨子里最在乎的事情。我感到与文字结缘,快乐无比。我用文字讴歌小站人,用文字书写出小站人无私奉献的激情岁月。文字成了我实现这一梦想的舞台,更成为了我连接小站和小站人的桥梁纽带。或许,这也是我挚爱文字一辈子的原因所在。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