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| 继续访问电脑版

[散文随笔] 撸起袖子实干(《安心在文字中的日子》五十)

[复制链接]
查看229 | 回复0 | 2023-1-29 19:34:03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对于许多人来说。“爬格子”写作是一件苦差事,但对我来说,却是打开世界的另一扇窗。笔耕铁路工作数十年,写工务人、说工务事,讴工务歌,成为铁路工务战线一名不知疲倦的写作“老兵”。成了单位职工认可的“笔杆子”。

参加工作至今,我在管内605.54公里线路上留下了辛勤的足迹。2005年11月,我在小龙洞桥路工区,采访了几名长年扎根坚守在大山里的职工,被他们默默奉献的精神所打动,当晚,我饱含激情地写了一篇通讯《小站雕塑群》,并很快被《西南铁道报》采用。

笔耕是一件苦差事,更难忍受的事孤独寂寞,我却乐此不倦,对写作充满了热情,更喜欢往一线跑。2018年春运、防洪、暑运期间,我奔波在一线采访拍摄,完成了《春运,他们是主角》《安全“守护神”》《大山深处显赤诚》《把简单的事情做好》《“人在桥在,桥在心中”》等新闻报道,为奋战一线的职工振奋精神,更向社会传颂了山区铁路人艰辛的奉献精神。为了多写稿,写好稿,我每天坐在电脑桌前,一写就是好几个小时。2013年,我撰写的《小站人,扛起主任和大爱》获得贵州省第十一届“新长征”职工文艺作品创作文学类报告文学类一等奖。

坚持做一件事,一天容易,一年容易,但坚持43年不容易,报纸、广播、网站先后报道了我写作的迷恋,2021年8月10日,《西南铁道报》三版头条位置上,以“敬业守初心 笔耕不言悔”的标题报道了我的事迹。

对于当初高中没有毕业参加铁路的我来说,如何使自已的生活过得丰富多彩,又有现实意义呢?经过一番追求和探索,我终于找到了为之奋斗的目标:钟情于用文字为小站和小站人鼓与呼。

1986年,是我永远难忘的一年。我抱着试试看的一篇新闻处女作,居然在当时的《成都铁道报》上“打响”了,当时的心情用语言是无法形容的。那激动、兴奋的劲儿,全凝结到笔尖上来了,着魔似的开始了“爬格子”的生涯。到一线工区跟班,别人休息抽烟喝酒摆龙门阵,我却在一边学习《新闻记者》、《新闻与成才》、新闻写作》、《广播网》等业务书籍,真可谓如痴如醉;出差到基层车间,都是我采访的最好时机,用我的话说:“勤于笔耕,写真人真事,现场采访决不闭门造车”。 晚上、节假日、劳动休息、开会休息等即是我收集素材的良机,又是我争分夺秒的写作时间。每当人们进入梦乡时,我还伴着电灯、煤油灯,苦苦地思索,不停地笔耕,写一遍不行,再写第二遍,至直写好为止,有时写到大天明。难怪有人说我痴迷新闻写作,这话一点不假。

“梅花香自苦寒来,辛勤笔耕耘的几十个春秋里,辛勤的汗水终于浇开了一朵朵新闻之花:3000余稿子先后被《人民日报》《贵州日报》《贵州经济报》《贵州民族报》《贵州都市报》《劳动时报》、省广播电台、《铜仁报》、《黔东南日报》《人民铁道》《西南铁道报》县(市)广播等新闻单位采用;获大奖10余个。一次,我看见贵州省、铜仁报在开展“人口和计划生育”征文,当天写了一篇题为”踏遍苗岭千条路,重点抓好半边户 玉屏工务段连续五年无计划外生育“,被《铜仁报》采用,并被评为贵州省、铜仁地区两个好新闻三等奖。

我一边工作,一边默默撰写文字稿件,决心与文字相伴终身,为山区铁路作出贡献。1993年夏,我陪同贵州省媒体记者前往苗岭深处的党约隧道采访6名看守工,由于隧道位置偏远、道路不便,我们盯着烈日、冒着酷暑,在近40摄氏度的铁轨旁步行了三个多小时才来到采访地点。事后,我们采写的《六条汉子和一堆危岩》先后被《贵州日报》《羊城晚报》和贵州广播电台等媒体采用。对于本职工作,我是边开展、边总结、边写作,在《成铁政工》、《研究与思考》等刊物上发表调研文章30多篇,并被评为铁路政工师。

从铁路一线养路工到段、分局、集团公司“优秀通讯员”,后来又当上了政工干部,环境变了,我辛勤笔耕的本色不变,仍在起劲地“爬格子”。用汗水浇开的小站新闻之花,虽然越来越艳丽,但我并没有满足,仍在苦苦地追求,默默地奋斗。为什么?因为我喜欢文字,热恋小站,更爱一抹橙黄般靓丽的小站人!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